在民间流传的稗官野史和文人笔记中,很多阴谋论的说法都倾向于朱祁镇派人处死了朱祁钰。写史者认为这是朱祁镇的政治污点,所以将其记录了下来。比如陆釴《病逸漫记》、查继佐《罪惟录》中就有朱祁钰具体死因的记录。他们认为朱祁钰是被朱祁镇派太监蒋安以帛勒死,并上报为薨逝。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尤其是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认定后,这种说法在清朝民国时期大行其道。可是由于明清两朝特殊的政治对立关系,很多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于是产生了不少争议性的议论。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朱祁钰病逝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夺门之变发生前,朱祁钰其实病得很重。由于皇太子朱见济夭折,不久之后皇后杭氏也跟着去世,朱祁钰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病体日渐沉疴。本来朱祁钰按计划要去郊外祭天的,但在斋宫病体严重到不能起床,只能委托太子太师石亨代为祭祀。
从这种情况看,当时朱祁钰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刻,大明朝的政治格局也出现了极端动荡的局面。然后同时发生了,王文和太监王诚谋划迎立襄王世子为太子,于谦和王直则谋划拥立朱祁镇长子朱见深恢复太子位,石亨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如果以这个历史背景来看,朱祁钰听了朱祁镇复辟后怒急攻心,病情反复加重,突然暴毙而亡也是很有可能的。可是从很多史料上看,在夺门之变发生前朱祁钰的病已经初步恢复,并安排在夺门之变的第二天上大早朝。比如在《寓圃杂记》记载,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发生前日命太医院判董速诊脉,得到的结果是“圣体安矣”,于是朱祁钰决定第二天上朝。可是由于病体初愈后的贪睡,朱祁钰错过了当天的日子,只好再推辞一天。结果就在当天夜里,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朱祁钰一夜之间丢掉了皇位。
由于有着这样的史料记载,所以支持朱祁钰被害的人就有了很有力的理由。他们认为当时朱祁钰正是壮年,病体既然好了,就不会突然暴毙,那死亡的原因必然归咎于朱祁镇。再加上《病逸漫记》和《罪惟录》上的野史记载,朱祁钰被蒋安用布帛勒死的说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乾隆皇帝便是这方面的坚定支持者,他在给景泰陵立碑题辞时写道,“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这几乎就是对朱祁钰死因的盖棺定论,也得到了清朝很多学者的支持。可是清朝在歪曲明史方面做出不少努力,所以乾隆皇帝的说法不被汉学家们所接受。
结合两种说法来看,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病逝之说的。虽然阴谋论的说法也有很多的道理,从政治利益上也讲得通,但缺少直接的证据。从朱祁镇后来的行事风格来看,他杀不杀朱祁钰对政局的影响实在不大。朱祁钰已经被废为郕王,并软禁在西苑之中。他的儿子朱见济已经夭折,皇后杭氏去世,最为支持他的于谦和王文都已经被处死,他已经没有了翻盘的资本。而当时的军权完全控制在支持朱祁镇的石亨等人手中,朱祁钰根本没有翻盘的资本。即便有人要拥立朱祁钰,也会面临没有太子的窘境,所以朱祁钰几乎不可能翻盘。
从朱祁镇对朱祁钰家眷的处理上,看表现出了足够的大度。除了按照皇室规定的无子女嫔妃殉葬以外,朱祁钰的原配汪废后反而得到了宽待的处理。有人把这个殉葬说成了朱祁镇对朱祁钰的报复,其实就是在胡说八道。这个殉葬实际上是朱元璋立下的规矩,无子女嫔妃殉葬是明朝皇室历代所坚持的,而最后废除这个规矩的正是朱祁镇本人。所以说朱祁镇对朱祁钰用什么阴谋论的伎俩,在逻辑上和政局上都是不充分。尤其是在证据上,都是些道听途说的留言,包括陆釴在《病逸漫记》中的说法,都是没有办法证实的。
反而说朱祁钰死于疾病,在医学上却有着充分的证据。从史料上看,夺门之变前朱祁钰陷入生死病危是真实存在的,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见病好。在夺门之变的前一天,由太医院判董速确认治疗结果,这说明是病体初愈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突然听到了朱祁镇复辟的消息,朱祁钰身体保持原来的健康是很艰难的。实际上一般人受到这么重的打击,立刻并重复发都有可能。而复辟后的上朝中,朱祁镇还说过朱祁钰病体初愈,可以吃粥的说法。从这里看,明显朱祁钰并没有好完整,只是稍微减缓了病痛。
结合上述的这些细节来看,在夺门之变前朱祁钰的身体状况是非常糟糕的,一度到了喝粥都很困难的地步了。夺门之变前后,他的身体也只恢复到吃粥的程度,可见体质之虚弱。如此虚弱的身体,在遭受到夺门之变失去皇位的打击后,朱祁钰不可能安然无恙。就此病情不断恶化,延续十多天后病重而亡,这种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很多人都是受不了打击,引得旧病复发才撒手人寰的。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朱祁钰病逝的可能性比处死的可能性更大,理由也更充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