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郎世宁、丁观鹏、沈源、周鲲等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乾隆帝继承皇位后,许多方面都承袭前朝典制,每遇汉民族历代相承的传统节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他都要求在皇宫中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乾隆皇帝
在众多的节令中,他对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即岁朝(元旦),尤为重视,每到这一天,他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宫苑内点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他还要认真地书写《心经》一册,以示庆贺。图绘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其慈祥的目光,温柔的举止,显现出他身为帝王之外,作为普通家长的一面,令画面充满无限的爱意与温情。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放爆竹场景,
孩子们玩得非常尽兴。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
一群孩子堆雪狮,妙趣横生,浓浓年味。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
此时宫廷陈列的陈列器物,也都非常讲究,色泽喜庆,寓意吉祥,呈现出浓郁的新年氛围。
左 清 弘曆(乾隆皇帝)《歲朝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右 清 光緒皇帝《歲朝清供圖》
清雍正珐琅彩万年宝象纹四方尊寓意“太平有象”
御承堂博物馆藏
2017年至2019年被山东潍坊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借展
岁朝清供图,文人墨客风雅新年
“岁朝”在中国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日,现在我们称之为春节。清供,案头陈设,如盆花、瓜果、文玩之类,随时令而不同。 岁朝清供,顾名思义是新年初陈设于案头的清雅物件,给烟火味正浓的春节增添了几分雅趣。
[北宋]趙昌《歲朝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供始于秦汉,魏晋之际多作佛前供花,而后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房雅物。 这件清雍正珐琅彩万年宝象纹四方尊上所绘纹饰便为清供图。
清雍正珐琅彩万年宝象纹四方尊,御承堂博物馆藏
2017年至2019年被山东潍坊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借展
从宋代开始,清供被认为是文士风雅的标志之一。至明时,清供之风表现出有增无减之势,已经成为文人之间的普遍现象,清供图的形制也逐渐成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李嵩《篮花图》
明代是瓶花清供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技艺和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和体系。明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边文进《十全厅堂瓶花》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此图款署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为厅堂中立型堂花样式,花材有松、柏、梅、兰、山茶、水仙、灵芝、天竺、柿子、如意;十种花材,寓意十全,花器为铜壶。本幅作于明宣德二年春正,正当一年之始,除旧布新之时,以岁朝时节摆设厅堂的瓶花来表现庆贺之意。
明代周之冕(款)《歲朝清供圖》
到了清代,清供图发展至鼎盛,特别是清中期以后,皇帝的喜好推动了清供画的发展, 宫廷画家由于有时令的要求需要画岁朝图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用。有些宫廷专职画家、词臣画家以及擅长绘事的皇亲贵胄也往往于此时以进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 甚至皇帝本人也会御笔绘制“岁朝图”,以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10件御笔岁朝图。
清 弘曆(乾隆皇帝)《歲朝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富裕的市民阶层迎合时尚,对岁朝清供画需求旺盛,于是许多画家热衷于画这一题材。尤其是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画家,如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王震等都画过大量岁朝清供图,风格多样,以民间常见之物入画,技法多以大写意见长。
任伯年,岁朝清供
画家在创作节日、礼俗类题材的清供绘画时,除了艺术形式以外,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各种物象的配搭传递出吉祥寓意。如想要表达“岁岁平安”的祝福,一般会选取稻穗、花瓶、苹果、鹌鹑等;想要表达“福气”,可选取佛手、香橼、蝙蝠等;想要表达“长寿”可选寿石、月季、菊花、松柏、蟠桃等;想要表达“多子多孙”可绘石榴、葡萄、葫芦、莲蓬等;想要表达“富贵荣华”多用牡丹、芙蓉、桂花等。
任薰 岁朝清供
这种巧妙的组合,吉祥的寓意,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达芬奇密码”,欣赏者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准确地解读出画面中的全部意义。比如画面中有一块“皱、瘦、透、漏”的太湖石摆件,又有松树盆景,那意思是 松寿永固;有一串葡萄或者两个石榴,那是 “多子多孙”;石菖蒲这种植物则因为被认为只需要很少的养分就可以生长,而兼具了廉、寿,淡泊自守等寓意。再比如,六颗百合与茶花同画,是 “六合同春”,灵芝单独画是 “如意长春”(形似如意),而与水仙同画,则是 “天仙捧寿”或“群仙贺寿”,瓶与象组合则称" 太平有象"......
清雍正珐琅彩万年宝象纹四方尊局部,御承堂博物馆藏2017年至2019年被山东潍坊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借展
浓浓年味,岁朝图里的民间新春习俗
古时的春节习俗在先秦已出现萌芽,
虽然当时是与立春节气有关,
但也是为了欢度新年而在新旧交替之际进行的。
此时期的礼俗包括
傩祭、立桃人、扫尘、
宴会、祭祀祖先等。
扫尘
明 李士达(款) 《岁朝图》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 明代李士达《岁朝图》中就描绘了扫尘的场面,画中一文士倚桌案坐于阁中,屋外一童子正拿着扫帚清扫院落,为庆贺年节做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
立门神
立门神的习俗萌芽于祀门,在周代已将其定为祀典之一,《礼记·丧服大纪》中即有“君释菜,礼门神”之说。先秦时期的立桃人就是立门神的前身,以此驱邪御鬼。
据《山海经》说:在苍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 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 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于是,除夕时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这便是门神的由来。 后来唐代出现了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峤岳飞,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
明宪宗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
明宪宗朱见深创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岁朝佳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是以钟馗为描绘对象,而此画也可看作是祈福的宫廷年画,在作品右上方有“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题。画上钟馗犀利的目光紧盯着飞来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头;小鬼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寓意“百事如意”。可见,此时的钟馗也开始具有吉祥的寓意。
放爆竹
为什么会出现爆竹?隋代杜公瞻注解上述引文时说:“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就是说, 民众认为春节点火习俗和爆竹都是起源于古代的庭燎礼仪。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庭燎是烧柴,而南方多竹,如果用竹子代替柴,一定会爆响。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云:“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袁文的说法证实了杜公瞻的记载。旺火加巨响驱鬼在当时人看来比原来的庭燎效果好得多。于是,放爆竹驱鬼怪的习俗受到人们广泛热爱。
明 袁尚统 《岁朝图》
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
李士达《岁朝村庆图》中放爆竹与敲锣鼓的场景
明代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创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日,画中的众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屋内有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戏。 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出现同类场景,此画作于戊午腊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与多方内府鉴藏印。作品描绘了村庄中的儿童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的景象,充满了喜庆欢乐的气息。此外,在清代上睿、周恺、张俨等人创作的《岁朝图》中皆有燃放爆竹或敲锣鼓的场景。
清 张俨 《岁朝图》
拜年
拜年作为岁首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乃大盛。 至南北朝时期,则“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到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 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清波杂志》里所言的“名刺”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到了明代,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其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
清 杨晋 《岁朝图》里的拜年场景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此外,清代的贺年片称为“拜帖”。拜帖奉送时,要放人一个精致的锦盒,以表示隆重。这个锦盒叫做“拜盒”。如果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着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系有红缎,显得气派、庄重而又喜庆、热烈 。
戳下文,再读一篇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