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雷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装鬼判诸色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城市为最,各乡圩间有之,是曰傩,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湛江傩舞在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祭雷遣灾保平安活动中表演, 以雷首公与五方位雷公将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
02
艺术特色
仪式流程
奏请:在庙堂庭院中设坛桌供奉神主,桌上供品摆着5盅茶、5盅酒、5个福禄寿猪鸡米饼、5个五谷丰登、5碟饼干、5小碗米饭。道士念经启奏上天帝主舞傩遣灾,手执尚方宝剑舞动脚步,右步、左步、上步、转身跳步、向前反复动作二次,面对神灵双手合掌,食指反扭扣住无名指展开出现“凸”字形,口含酒默念咒诀敕 (chì) 法点画镇符、鞭、剑、盅酒诸物付之于法力。即遵旨点将奉命,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到位表忠,插鸡血点10盅酒,各将饮1盅酒誓盟 “齐心协力,忠于职守,严禁受贿”,绕坛桌走6圈受检阅训练。
誓师: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往村点将坛前集中,道士念咒语,各将绕坛走3圈后 高呼“尽职尽力”,即奔赴遣灾。
遣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驱除邪恶,各家各户设供桌迎接,五雷公将驱除邪恶在船上由艄公婆押走,随后土地公婆进入送子孙送财宝, 赐福平安。
押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把邪恶押运到村外溪河边,设坛桌,首先由雷首检阅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与艄公、艄婆、土地公、土地婆,在为村民们消灾解难的过程中是否尽忠职责,各自检查,走6圈围绕神坛,烧纸和放炮,并将纸船点燃放入河中, 预示着厄运的离去。
庆功:雷首公与五方将士压灾后返回庙堂,开始庆功, 道士要对雷首公和五方将士送经赞颂,劳苦功高,犒赏酒1盅,雷首公与五方将士走6圈围绕神坛,跳傩人脱下服装和傩面具,雷首公回到庙堂宝座。
面具装扮
湛江傩舞其人物形态特征是以雷首公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为主要神灵舞傩,并带有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人物形态。
湛江傩舞的工具有木质傩面具、橹罟质傩面具、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等, 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傩面具象征着神灵,也是驱疫的符号。古代跳傩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对雷公和祖先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雷图腾文化融合在一起,模拟出雷首公和五方雷将,并用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来绘制面具。
音乐伴奏
湛江傩舞用锣鼓、堂鼓、高边锣、大钹、小锣、小铃及古老的陶鼓等伴奏敲击乐曲。 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形成对比强烈和原始粗犷神秘的氛围。
湛江傩舞是湛江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与湛江当地的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反映了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的风俗,具有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今天的非遗故事到此结束
我们下期再见
”
【玉田泥塑】 【徐水舞狮】
【评剧】 【唐山皮影戏】
【北京玉雕】 【北京绢花】
【晋祠庙会】 【形意拳】
【孝义木偶戏】 【闻喜花馍】
【阜新玛瑙雕】 【东北二人转】
【江南丝竹】 【越剧】
【功德林素食】 【无锡精微绣】
【秦淮灯会】 【淮剧】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竹雕】 【扬州剪纸】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琵琶艺术(平湖派)】
【古琴艺术(浙派)】
【余杭滚灯】 【西安高腔】
【兰溪摊簧】 【青田石雕】
【灯彩(仙居花灯)】
【铜雕技艺】 【蓝夹缬】
【砀山唢呐】 【蚌埠花鼓灯】
【青阳腔】 【徽剧】 【庐剧】
【徽州三雕】 【徽派盆景】
【界首彩陶】 【畲族民歌】
【泉州北管】 【梨园戏】
【潮剧】 【霍童线狮】
【泰宁梅林戏】 【软木画】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灯舞(鲤鱼灯舞)】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赣剧】
【萍乡湘东傩面具】 【瓷板画】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歙砚制作技艺】 【夏布织造技艺】
【聊斋俚曲】 【柳琴戏】
【蹴鞠】 【鲁派内画】
【东昌葫芦雕刻】 【鲁绣】
【锡雕】 【潍坊风筝】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开封盘鼓】
【少林功夫】 【陈氏太极拳】
【麦秆剪贴】 【跑帷子】 【汴绣】
【宝丰酒】 【南阳烙画】
【唐三彩烧制技艺】 【浚县泥咕咕】
【宜昌丝竹】 【土家族打溜子】
【黄梅戏】 【武当武术】
【天门糖塑】 【黄梅挑花】 【汉绣】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铅锡刻镂技艺】 【汝城香火龙】
【靖州苗族歌鼟】 【土家族摆手舞】
【瑶族长鼓舞】 【巴陵戏】
【湘剧】 【湘绣】
【湘西苗族民歌】 【荆河戏】
【花鼓戏】 【广东音乐】
【粤剧】 【沙头角鱼灯舞】
【古琴艺术(岭南派)】
【西秦戏】 【梅州客家山歌】
【麒麟舞】
”
特别说明:图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